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安排

阿坝州“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7-13
字体:
访问量:
来源:州政府网站
分享到:

阿坝州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二)主要不足。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构建“5+N”生态工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

创新发展中藏羌医药产业

(四)积极发展民族文化工艺产业。

)科学发展优质矿产产业。

)优化发展N个特色产业。

五、空间布局

(一)立足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坚持协同互补,构建州内飞地联动发展格局。

六、重点任务

(一)转型促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二)节能降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三)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四)引育结合,壮大企业群体规模。

(五)载体支撑,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六)要素保障,夯实产业承载能力。

(七)强化服务,提高营商环境水平。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二)减轻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四)规划实施保障对策。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力度。

(二)强化规划引领。

(三)优化考核评价。

“十四五”时期,是阿坝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四川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背景下,全面落实中央和全省战略部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阿坝的重要五年。阿坝州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阿坝州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厚重、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具备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立足新征程新起点,为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构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领力量,为建设“一州两区三家园”提供坚定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依据国家、四川省以及阿坝州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文件进行编制,主要包括国家、四川省及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阿坝州关于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指导时间: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效

1.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州工业经济平稳发展,202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9.5亿元,较2015年增长23.9%,年均增速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户,较2015年106户净增17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2亿元较2015年增长21.1%,含“飞地”园区年均增速4.2%,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8%。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41.6亿元,技改投资35.4亿元,工业经济的体量不断壮大。

2.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州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水电、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全州年发电量214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加39亿千瓦时,增长22.3%,发供电产业地位持续稳固,增加值总量占比达66.6%。以铝、工业硅、盐化工、基础锂盐为主的“有色+化工”载能制造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23.4%。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中藏羌医药为主的“肉+奶+酒饮料+医药”四大生态加工产业稳步发展,累计增加值总量占比4.3%,已累计培育规上生态加工企业18户,中小微企业117户。

3.载体平台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州共建成省级开发区3个。四川阿坝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25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93.02亿元。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5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90.76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约190.23亿元。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2.6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约26.4亿元。绵阿产业园区正有序筹建。省级及“飞地”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已成为全州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主战场。

4.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州传统产业节能技改不断提升。淘汰落后产能5户,整顿关闭4户地条钢生产企业,累计完成29户企业“散乱污”整治工作,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002吨标煤,较2015年下降18.3%,超额完成省下达下降14%的节能降耗任务。

(二)主要不足。

1.市场竞争力较弱。从产业现状来看,州内工业“两头在外”“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问题突出,工业产品可替代性强、附加值低,没有工业品牌和主导产业。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州内产业主要是电力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和制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三大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州内比重近90%。从产业组织来看,骨干企业支撑带动力不足,目前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仅3家,缺乏规模较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从企业经营效益看,州内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负增长,从2015年的181.6亿元下降至到2020年的177.12亿元。

2.载体空间有限。州内规划建设中小微园区13个,总规划面积约3.4万亩,已开发面积约1.2万亩,多数县(市)基本还没有成型的中小微企业产业园。“飞地”园区中,成阿园区1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已基本实现项目全覆盖,仅剩余约200亩工业用地储备;德阿园区规划20平方公里,批准面积仅有3.9平方公里;绵阿园区建设有待加力。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州内大部分企业为中小载能企业,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并且缺少研发投入和品牌意识,专利成果少,未来增长空间有限。目前全州仅有13户州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且只有5户属于本土企业,从产业领域来看,均以生物制药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在“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以制造业和载能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升级和提升改造问题逐步凸显。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1.推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专门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阿坝州是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这就要求阿坝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摆脱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束缚,走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挖掘绿色经济,谋划一批生态保护建设与绿色资源开发互促共进的产业,从根本上促进阿坝工业转型升级。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阿坝州工业经济发展拓展空间。国家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定位,针对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明确要求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等。因此阿坝州应将清洁能源消纳与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紧紧把握国内产业向西转移、资源要素流动等机遇,主动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上贡献阿坝力量。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阿坝带来了良好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将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作为“强化毗邻合作和功能协作”的重要内容,阿坝紧邻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州内资源、能源、政策等优势,重点依托飞地园区,加强与省内、重庆合作交流,积极承接绿色载能等产业转移,加快培育与川渝两地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积极融入川渝产业发展生态圈,加快构建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二)面临的挑战

1.国家推进“双碳”和能耗“双控”加剧工业经济转型“阵痛”新的历史时期下,“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等政策指向明确。“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工业在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将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对于阿坝而言,资源型行业将面临更大约束,传统工业的优势将被进一步削弱。这就要求阿坝应积极应用绿色工艺、低碳装备,科学调整工业结构,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基调,更加强调工业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抢占发展制高点,阿坝将面对由于市场需求多变、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约束趋紧所形成的多重压力和困境,因此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阿坝必须结合实际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范式,探索符合阿坝实际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充分均衡发展。

3.多地工业经济发展形成竞争赶超态势当前,与阿坝州资源禀赋相近的地区,如新疆、青海、雅安、甘孜等地,在主导产业、优惠政策等方面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在国家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各地依托自身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方面相继发力,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目前阿坝发展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相较于其他地区,在吸引优质企业、重大项目以及高端要素等方面皆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三、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践行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政策,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机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生态绿色、特色突出、布局优化、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立足全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按照“一县一园”的思路,积极推进县域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县(市)中小微园区为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阿坝提供坚实支撑。

专栏1阿坝州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一核三地多点:“一核”指州工业园区,“三地”指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德阿产业园区、绵阿产业园三个“飞地”园区,“多点”指各县(市)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辩证处理有增有减、有调有优、有控有转的关系,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减、增、控、转、引、导”,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模式,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工业体系。

2.突出特色优势错位。坚持以州内特色优势资源和龙头企业为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推动重点产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依托州内外两种资源、两种优势打造特色园区,提高州内园区产业转移吸纳力,飞地园区高端制造承载力,突出产业错位协同发展。

3.优化布局产业集聚。坚持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项目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的总体方向,依托全州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化全州工业体系布局。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结合,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格局。

4.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把创新驱动作为全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导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优化资源配置及综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三)发展目标

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扩大全州产业规模,大幅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25年全州“5+N”生态工业体系趋于完善,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对全州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发展能级稳步提升。在确保绿色和生态的前提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州内规上企业达180户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以上,“飞地”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清洁能源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比达75%以上;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5户,增加值占比达10%以上;规上特色生态产品加工业企业达30户,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以上。

——载体支撑进一步增强。四川阿坝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提升,“飞地”园区基础设施、产业聚集有效提升,对全州经济贡献力持续增强。全州围绕“一县一园”定位推进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每园规划面积2000亩以上,各县(市)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达25亿以上,入园企业数达到200家,其中规上企业达100户。

——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研孵化和产业化成效显著,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构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0.15%以上,建成3-5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绿色低碳集约特色彰显。“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争创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进一步下降,鼓励载能企业进行余热发电、固废回收等技改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州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均控制在四川省下达指标之内。

专栏2  阿坝州十四五时期州内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具体指标

2020

2023

2025

属性

规模体量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4.2

7

7

预期性

州内规上工业企业数(户)

123

160

180

预期性

州内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85.6

250

280

预期性

飞地园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109.3

280

320

预期性

全州工业投资年均增长率(%

5.4

6

6

预期性

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比(%

53

65

75

预期性

特色生态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比(%

4.3

5

6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6.8

8

10

预期性

载体支撑

各县(市)中小微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亩)

——

2000

2000

预期性

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

[15]

[25]

预期性

全州入园区企业数(户)

——

120

200

预期性

其中,入园规上企业数(户)

——

60

10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08

0.13

0.15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家)

0

3

5

预期性

绿色发展

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数量(家)

——

1

2

预期性

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备注:[ ]内为累计数。

四、构建“5+N”生态工业体系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培育优势产业,构建“5+N”产业体系,从而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专栏3阿坝州十四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1.重点领域。

——水电。主动适应国家水电开发由“鼓励开发”转向“控制性开发”的政策变化,充分发挥大型水力发电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加释放水电能源现有产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水电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加快金川、双江口等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巴拉、绰斯甲电站等项目,扎实做好大渡河流域“两库八级”水电开发,力争2025年全州清洁能源装机达1000万千瓦。

——光伏。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有序推动太阳能发电发展。加快建设北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光伏发电基地,有序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光伏治沙、光伏滴灌、光伏旅游等,推动光伏优势就地转化,着力将光伏打造为生态惠民产业。依托飞地园区,延伸发展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制造等产业,加快构建光伏全产业链。

——风电。加快推进《阿坝州风能开发利用规划(2021-2025)》落地实施,利用国家和省支持风资源开发政策,因地制宜开发取得新突破,进一步研究论证初步探明的22处风电场,有序推动测风、风电场查勘等工作。力争早日实现零突破。依托“飞地”园区,以整机产品配套为重点,开展风机零部件、输配电设备等生产研发,实现产业链延伸发展。

2.发展路径。一是加强分类指导。紧抓“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州发挥清洁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重大机遇,编制实施《阿坝州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全州风能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开发布局、规模和时序,将清洁能源作为阿坝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二是解决生产与输出不匹配。全力推动阿坝至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设,加快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电网和110千伏配套电网建设,着力补强电网、完善网架,统筹提升内环网、外联网的输送能力。三是用活优惠政策。结合区域实际、企业特点、电网条件,统筹用好留存电量、水电消纳示范区试点等特殊政策,着力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产业。

1.重点领域。

——农畜产品加工。依托州内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牦牛肉、奶加工,突出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优质牛奶、罐头等细分领域。以特色果蔬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高原花卉、雪梨、青稞、菜籽等精深加工,结合消费者在营养健康、品种品味、质量品牌等方面的需求变化,创新开发新产品,并在冷链体系建设领域实现新突破。

 ——绿色饮品。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矿泉水生态资源,做优“一瓶水(天然矿泉水)”、借助高原青稞、沙棘、葡萄等特色作物,做优本地品牌的饮料、酒水产业

2.发展路径。一是抓好基地建设。持续在调结构、优品种、提品质上下功夫,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农畜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密切农企利益联结关系,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积极培育本地品牌。依托现有企业培育壮大,资源利用集中化。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工程,打造更多知名“净土阿坝”农畜产品,针对性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用品牌赋能特色农牧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搭建产销平台。依托“净土阿坝”品牌,以“净土阿坝”农投公司和州内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积极搭建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强化精准营销推介,扩大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提升区域知名性和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三)创新发展中藏羌医药产业。

1.重点领域。

——中藏羌药。利用阿坝州成熟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依托九寨药业、宇妥藏药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道地中藏羌药材(大黄、党参、秦艽、红毛五加、川贝母等)为原料的饮片、中间提取物、成药等系列产品。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直服粉末饮片、定量压制饮片等新型、特色中药饮片研发;推动基于古方、名方、验方和秘方的中(藏)药新药(院内制剂)以及中(藏)药独家、保护品种的研发。

——中藏羌医药衍生品。开展大健康衍生品开发,重点培育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产品和植物提取粉剂、液体等剂型,加强口服健康品研发力度,聚焦新食品原料、高原生态食品,如药膳、药茶、药酒、软饮料等系列衍生品的发展;开发外用中藏羌药保健品、日化用品,如精油、浴药、洗护用品等。

2.发展路径。一是做实做强制药企业。积极招引精深加工企业,将趁鲜切制与粗加工产业在县乡一级广泛布局,建设药材主产区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中(藏羌)医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饮片研发、药食同源应用等龙头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特色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力度。要运用“互联网+中(藏羌)药”等手段,推进中(藏羌)医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与电子商务、物流流通等产业相融合,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协同参与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力度。要加快中(藏羌)药制剂室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制剂生产和经营行为,推进制剂中心企业化改造、市场化经营,将原始药剂研发成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是做精做特医养品牌。要打造医药品牌,推进“名企”“名药”示范工程,力争更多药品取得批准文号、新药证书,列入医保目录和国家标准,加快打入内地市场。依托旦科藏医药研发中心、茂县羌医药研发中心等,研发更多“省字号”药物品牌,努力将“二十五味铜灰丸”“夏萨德西丸”等自主研发药物升格成为国字号产品。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坚持对优势药材、产品主动进行宣传推介。要打造医养品牌,积极开发中间提取物、保健饮品等,探索民族特色诊疗、康复理疗、情志养生等新业态。是推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要强化平台共建,整合全州资源,推进开展医药科考,挖掘和整理全州中藏羌医的医籍和学术成果,积极做好名中藏羌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提升藏药传统生产工艺

(四)积极发展民族文化工艺产业。

1.重点领域。

——本土民族工艺品。依托壤巴拉文化产业园、九寨沟鲁能胜地、茂县羌城等,重点发展藏羌织绣、唐卡、工艺雕刻、民族服饰、首饰等民族工艺品,吸引科研机构、社会和企业研发人才,破解同质化、低端化难题,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产品。围绕旅游发展民族文化工艺,着力研发和推广风光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红色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工艺产业。

2.发展路径。一是加大工艺大师和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以项目集聚人才,以人才培养人才,完善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本地传统工艺人才队伍。完善民族文化工艺传承者的保障机制,通过提高政府补贴等方式,使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承者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民间艺人建设相关的授课地点,支持、帮助并引导其收徒授课,培养更富有激情和年轻的传承者。二是实施藏羌文化创新发展工程。依托藏羌文化产业走廊,发掘藏羌等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提高工艺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三是实施民族工艺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性发展。大力支持各县(市)依托民族传统节庆,打造具有产业优势、艺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新兴文化活动品牌,促进藏羌文化产业走廊产品生产和品牌推广,推进文化资源向工艺旅游产品转化。

)科学发展优质矿产产业

1.重点领域。

——锂产业。合理有序开发锂矿资源,推动基础锂盐加工向高纯锂盐及锂系列深加工发展,重点发展面向锂电材料和锂电池产业的电池级碳酸锂,延伸发展工业级碳酸锂、医用级碳酸锂、高纯度碳酸锂等锂盐深加工产品,加快推动锂产业向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延伸,培育发展新能源锂电池、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等,实现从锂矿资源、锂盐、锂金属加工到锂电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2.发展路径。一是科学稳慎开发锂矿资源。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资源随着产业走,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积极开发锂矿资源,有序推进金川、马尔康锂矿开采。二是鼓励州内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绿色工艺、节能环保装备等,加大矿渣、废渣、选矿废水循环利用力度,探索锂矿石半生稀有金属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三是引导“飞地”园区延伸产业链。依托“飞地”园区,壮大正极材料产业,发展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产业,招引一批制造企业和项目,积极发展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中下游产业,构建上、中、下游匹配的完整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

)优化发展N个特色产业

1.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大5G网络、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力度,在中心城区试点推行5G网络商用,并逐步向重点行政村延伸,实现通信网络的广覆盖向安全、高速、泛在、智能发展,建成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州内特色自然资源、民族资源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基地、民族文化展示基地等。充分利用清洁能源优势,积极对接争取“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布局,构建民族地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培育发展数字旅游、数字健康等重点项目,推进九寨沟、马尔康等县(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建设“智慧阿坝”“数字阿坝”。

2.绿色载能: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结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电石、盐化工等行业新增产能,电子材料、人工晶体等行业适当增加产能,支持工业硅、电解铝、电子材料、人工晶体等行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循环发展、链式发展,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确保载能行业能耗持续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3.氢能:积极争取电解水制氢、空气压缩制氢产业发展。阿坝州水电富裕,送出瓶颈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就地消纳能力有待提高,峰水期30亿千瓦时左右水电消纳困难。通过清洁能源(水电)电解制氢气、空气压缩制氢可以同时促进富裕水电消纳和清洁能源(氢)产业发展

五、空间布局

(一)立足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

1.优化四大片区工业布局。基于州内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因素,突出比较优势,科学谋划各片区产业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东南片区(汶川县、理县、茂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锂、铝、工业硅等现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富余水电就地消纳规模;发展数字经济、水制氢、气体、新材料等绿色载能产业,葡萄酒、天然矿泉水等食品饮料产业以及羌民族特色手工艺制品等产业。西南片区(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依托丰富的水电、光伏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开发锂矿资源;积极发展野生食用菌、高原玫瑰、雪梨饮料、葡萄酒、天然沙棘等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东北片区(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大力开发以水电、光伏、风能为主的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用品和系列旅游纪念品开发制造,天然矿泉水、道地中药材、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生态产业。西北片区(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畜牧业资源,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牦牛肉、藏系绵羊、奶精深加工业,青稞、菜籽加工,道地中药材加工,藏香、唐卡、藏陶等民族特色产业和文化创意制品等产业。

专栏4  阿坝工业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专栏5 “十四五时期阿坝州县域中小微园区发展布局

序号

园区名称

所在地

发展重点

1

七盘沟绿色工业园区

汶川县

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仓储

2

理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

理县

绿色农产品加工业

3

茂县工业园区

茂县

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民族文化工艺

4

马尔康中小微企业园区

马尔康市

农牧林产品加工;工矿加工业

5

金川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

金川县

农产品加工

6

日尔生态工业园区

小金县

农产品加工

7

阿坝县生态产业园

阿坝县

牦牛肉制品、中药材、民族工艺品、粮油加工业

8

若尔盖县扶贫产业基地

若尔盖县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9

红原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

红原县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中藏药研发生产、清洁能源利用

10

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创业园

壤塘县

民族文化工艺

11

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

松潘县

农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民族工艺品

12

九寨沟县中小微企业园区

九寨沟县

文化创意、绿色生态工业、物流仓储

13

黑水县长河坝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黑水县

农产品加工,电商、冷链物流等

2.打造多个县域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一县一园的思路,按照主体功能区产业定位要求,每个县(市)建设1个中小微企业园区,重点发展规模小、有特色优势的产业,推进园区产业集聚特色发展,形成多点发展格局。各县(市)中小微企业园区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园区建设实际以及净土阿坝品牌,形成园区聚业主、园区集产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本土产业品牌。

(二)坚持协同互补,构建州内飞地联动发展格局

在四大片区发展格局的构建下,坚持整体集中、局部分散和飞地相结合的原则,以四川阿坝工业园区为核心,抓好成阿工业园区、德阿工业园区、绵阿工业园区三个“飞地”园区建设,构建州内飞地联动发展格局。

1.四川阿坝工业园区:包括汶川漩口、茂县土门、红原邛溪三个工业集聚区,核准面积161.56公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重点布局绿色能源载能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锂电、清洁能源、储能、特色生态产品加工、民族医药等。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循环发展,构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

2.“飞地”园区:继续推进“飞地”园区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各县(市)将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落户到“飞地”园区。“飞地”园区依托合作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重点布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顺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成阿工业园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求与淮州新城错位互补发展,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德阿生态经济产业园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发展锂产业为主导,在现有基础锂盐、正极材料等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上、中、下游匹配的完整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四川绵阳阿坝产业园:重点招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入驻,发展高科技产业。

六、重点任务

(一)转型促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1.加大技改力度。谋划一批技改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分级分类完善项目储备台账,区分轻重缓急推进前期工作,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聚焦“两新一重”等关键,主动对接国省相关部门,全力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政策在州落地。主动帮助企业完善立项、环评、备案等相关要件,提升补助类、债券类项目的申报成功率。

2.以软硬结合支撑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大力建设“智慧园区”,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抓手,开展试点示范,分类逐渐推进园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推进州内工业企业智能化发展。

3.以推广应用释放数字农牧业场景价值。加强对农作物、自然环境等要素全方位感知,建设阿坝农牧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生产管理精细化,打造“区块链+智慧农牧业”场景供给,构建农产品追溯联盟链网络。建设智慧农牧业精品园,加快培育“农牧业+数字文创”“农牧业+数字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节能降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实施“双碳”和能耗“双控”行动。提出工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达峰路径,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组织绿色载能重点行业企业推进实施。鼓励实施电能替代和电气化改造,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严格执行节能审查制度,加强工业节能监察执法,持续实施节能诊断,推动工业能耗进一步下降。

2.大力发展绿色制造。鼓励企业优化产品制造流程,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建设改造厂房,提升厂区集约利用水平。在新型材料、农牧产品加工、中藏羌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绿色加工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采用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原材料、零部件等。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推广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水处理等先进节能环保装备,促进源头减量。以生产终端废料为连接点,推广绿色化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建立专业化废料收集和加工产业链,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推进园区内部物料闭路循环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

(三)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1.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购置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业融合运用,改造企业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

2.加大对创新平台的建设。引导规上工业企业自建各类研发机构,实施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升级为国家级研发机构。

3.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以园区为载体,深化与清华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院所及对口支援省市共建科技合作基地、实验室、区域研发中心、企业技术研究院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主干城市的分工合作,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加速创新成果在阿坝转移转化。

(四)引育结合,壮大企业群体规模

1.培育总部经济。坚持央企民企并重,集团总部与区域总部兼顾,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等企业到州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投放优势资源,引导州内企业做强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将其企业总部招引进州。

2.鼓励本土企业做优做强。支持优势企业壮大主业、并购重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带动企业。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升规。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治理规范、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3.创新招商模式。聚焦特色资源招商模式,依托高原绿色生态资源,以特色资源推介会等方式,提高州内资源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以特色产品种养殖基地吸引企业落户。探索重资产招商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落地,鼓励以农投公司和各县(市)国有平台公司为主体,进行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加快项目建设与投产。

(五)载体支撑,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1.重点打造州级园区。提升和完善四川阿坝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积极鼓励园区企业加大科研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循环经济,依法依规逐步有序淘汰落后、低效、无效产能,杜绝“三高”企业无序扩产,推动“僵尸”企业出清,推进部分产业富余产能化解工作。

2.积极发展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各县(市)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引导项目向园区落地、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东南片区、西南片区、东北片区及西北片区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每年分别新增4户、3户、3户、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县(市)有实际投入的中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给予适当补助。

3.优化发展“飞地”园区。做优成阿园区,紧扣成都“5+5+1”产业体系和阿坝州“5+N”生态工业体系,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巩固园区工业贡献地位。做大德阿园区,加快推进市政道路等涉藏专项项目,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力。做精绵阿园区,聚焦5平方公里的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规划建设。

(六)要素保障,夯实产业承载能力

1.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通过公私合营、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有序投资关系生态和资源安全、财政收入和群众就业的工业产业。精准投放预算资金、债券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工业,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按照“能进能出”原则,引导和支持州、县各国有平台公司、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建设。

2.用地保障。加快清理闲置土地,通过改建等方式提升工业用地容积率。加快解决“占而不建”等问题,足额保障工业用地。会同“飞地”园区所在地向上争取单列“飞地”园区空间规划用地指标,对省、州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

3.人才保障。通过硕博进阿坝行动等方式,大力引进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依托阿坝师院、阿职院等院校培养一批素质好、留得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通过乡情亲情、优惠政策,积极招引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

4.用电保障。加强留存电量争取,用好用活水电消纳示范区试点,大力推动直供电等新商业模式落地实施,维持州内工业用电价格洼地。统筹平衡州内全社会用电需求,继续推进“飞地”园区优势重点企业精准享用留存电量电价等电力政策,全力保持能源“洼地”优势。

(七)强化服务,提高营商环境水平

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登记、注销便利化改革,进一步精简事项、优化环节、再造流程。加快推进“项目专员”联系制度,针对州内重点投资项目、重点企业发放“服务绿卡”,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全程代办精准服务。

2.提升政策转化效能。做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以及东西部协作、水电消纳示范区试点等政策研究,强化战略规划、优惠政策、行业“窗口期”的交叉应用,努力将政策效应释放出来。密切跟踪政策执行成效,及时补充完善政策内容,持续增强针对性和精准性。

3.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导向,采用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聚焦州内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加强对主导产业不同成长类型企业的技术周期、产品周期研究,形成不同阶段企业敏感要素需求,形成完整服务体系,破解企业全流程各环节“痛点”“堵点”“难点”。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阿坝州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按照规划,阿坝州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将逐步被替代,能源结构将逐步过渡为水电、光伏和风能发电为主,因此大气环境容量对规划方案的城市发展规模、产业规模和布局制约因素相对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均要求建设集中处理环保设施,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处理达标后排放。根据预测,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岷江和大渡河,不会导致水环境质量超标,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周边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3.固体废物影响分析规划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并转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工业固体废物中能够回收综合利用实现回收综合利用,不能回收的则由各个单位放置在固体废物暂存间,定期送往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焚烧或安全填埋;危险废物严格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理。因此,规划区域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规划的实施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土地,使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发展改变,从而使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其影响是长期、不可逆的,规划实施会对区域内的动植物生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产业发展集中区内不涉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动植物、特殊及重要生态敏感区等,通过严格执行规划及规划环评建议措施,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可降到可以接受水平。

(二)减轻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加快提升工业领域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淘汰工业燃煤锅炉,鼓励全州工业企业对燃煤锅炉实施“煤改气”或“煤改电”,加快实现无煤化。支持工业企业增加电力消费量,优先将工业企业纳入直购电试点范围,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推广使用天然气,进一步增加天然气来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拓展天然气用户。加强成品油质量升级监管,按期完成国家第五阶段标准车用汽、柴油升级置换,确保清洁油品供应。

2.水环境保护措施完善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完善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污水收集系统管网规划。加强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的建设需严格控制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总量应控制在根据环境容量制定的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总量控制指标之内。各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应把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作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3.噪音污染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的居民的影响,工程在距民舍≤200m的区域内不允许在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如必须采取夜间作业时,应取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并向周边民众进行公示;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和低噪声施工方式、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封闭施工场地,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固定式硬质围栏;加强施工期管理,防止因运输车辆超载、超速、鸣笛以及野蛮施工等带来的人为噪声污染。

4.固体废物管理措施围绕工业生产链条上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最终产品,研究制定原料及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化与替代的实施路径,减少含汞、六价铬、铅、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促进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毒低害和无毒无害原料,降低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园区和企业的危险废物交由具备相关危险废物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推广生活垃圾袋装化,便于后续垃圾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对垃圾中有用的物质尽可能回收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道路尽可能利用永久道路,施工时要保证路基坚实、修筑护坡墙,并按要求建设园区隔离带、绿化防护带和风险事故水池等设施。充分利用园区周边的现有绿地,提高绿地质量,为园区提供可靠的绿色生态屏障。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次规划总体符合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要求,功能布局、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战略相符合。规划的实施对促进阿坝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上述应对措施,工业领域能源综合消耗的污染排放规模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完成国家、省下达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总量控制目标,能源发展符合相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能够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规划实施保障对策

控制和减缓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就必须建立包括法律法规、决策与管理体制、经济与投融资政策、技术与信息、监督与监测、循环经济、基础研究、宣传与教育、以及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的、长效的保障体系。为此,对规划实施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1.建全环保综合决策与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和强化环境综合决策与协商制度,落实环保领导责任制、环保目标责任制,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召集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与环境有关的重大决策进行会审。

2.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等量替代,各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量由项目所在县(市)替代解决。按规定实施倍量替代的,从其规定。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对超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不予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位于特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要提出特殊的环境准入要求。

3.严格环评准入。工业园区必须执行规划环评,充分论证各类工业企业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对于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及区域水、气环境的干扰和长期影响,环保上不可行的项目坚决不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必须在规划用地上预留出环境风险缓冲区域。

4.健全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尽快制订工业企业突发性环境风险的应急配套方案。具有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要制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重点企业要做好环境风险评价,提高本单位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地面生态监测站。

5.继续加大政府环保资金投入。继续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环保资金,建立高效、顺畅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在预算中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对环境管理、执法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科研等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环保设施运营和建设,推进环保设施运营和建设市场化。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制订并逐步完善地方环保产业标准。

6.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以及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环保培训,积极推进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鼓励和扶持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环境保护团体。建立顺畅的信息公开渠道,拓宽公众参与形式。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力度

强化州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规范议事规则,认真履行统筹布局、综合协调等职能职责,切实督促规划任务落细落实。建立目标、策略、机制三位一体的规划推进体系,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实施项目化、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定期开展工作调度,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关键环节加快突破。

(二)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对各县(市)工业发展规划及中小微企业园区指导,引导重点工业园区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各县(市)中小微企业园区规划布局要切实贯彻州委州政府各项部署,加强与本规划相关内容对接,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各县(市)要按照法定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要将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进一步分解到相关部门,制定升规培育行动、品牌提升行动等行动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年度推进方案,确保规划分年度、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

(三)优化考核评价

将产业发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产学研合作、土地集约利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工作纳入全州目标绩效考核,与《阿坝州县(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分细则》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责任和分工,加强工作督导和考核评价,实施强硬奖惩,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全州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谢晓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